close

不求進化的台灣在地經營模式,如短暫燦爛的夕陽,最終被「世界村」這市場所吞蝕。


 

少年過去了,那還隱約留下在台灣人心中,便宜到不行的大陸工資,是否還刻板的留在不少人腦海中呢?

 

在前些日子,郭董的一番「大陸員工基本起薪工資要超越台灣」時,有人想過為什麼要這麼做嗎?難道台灣的勞動水平已被對岸給比了下去嗎?其實不然,當一位領導者,一位大將站在這如廝殺般戰場的商場時,他們明白著,一場仗要打,就要轟轟烈烈,就要成功躍進,更上一層樓,原因沒有別的,就是不想把籌碼壓在賠率少的賭注上,只因台灣人口的少,少到令人慢慢把它忽視掉了,與甦醒的中國巨龍相比,台灣這彈丸之地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,在二者取其重的形勢上,自然是捨台灣,進取大陸了。

 

什麼時候,我們才能明白自己的渺小?從農業到工業是許多新興國定必經的轉變過程,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,加上海外科技人才的回流,曾經創造了台灣經濟的奇蹟,只是,在產業的進步中,台灣却步了,對於品牌經營的難度,許多廠商寧可喝湯不吃肉,那怕這湯只剩下幾口,依然堅持著成為別人附屬的製造工廠,一昧的代工,外加有樣學樣的原地踱步,多少年過去了,這樣的情形不單單只是在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裏不停上演,連文創產業中的遊戲業也不遑多讓,著實的令人感到不解,這樣的文創產業還能稱為「文創」嗎?還是說這個「」字,僅僅是狹義的在「」造就業人口率的上升呢?

 

打從「世界村」這口號出現以來,世界各國所有的企業絕大部份都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,這儼然是一場如網路無遠弗界的PK大賽,眾家好手無不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層樓,更出人頭地,賺更多的錢,基於這些外來的挑戰,台灣企業深深的明白以代工為主的我們,不得不找尋更低廉的勞力成本以擴充產能應對,然而,生產的越多,勢必也面臨了要銷往那去的難題,光靠原來的台灣市場已是無法消化這突增的產能,那麼行銷給既有的國外客戶又如何呢?別忘了,已開放的貿易有著無盡的慘烈競爭,這時,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,外加早已深耕多年,甚至舉家西進者,都早看好這多於台灣數十倍人口的龐大市場,那怕最後連最初吸引人的廉價勞工,都變的比台灣在地勞工更高時,這群西進者、企業主想必在心底早就明白那裏才是佈局的重心,哪裡是該放棄的彈丸之地了,唯一沒放棄的,想想,應該是礙於大陸法規的關係,像「借貸」這種事就只能留給寶島台灣囉。




題外語,一位許久的客人說著,自己因為政治屬於深綠族群,壓根兒沒想過有一天會為了生計與將來踏上大陸這塊土地,在台從事貿易的他,努力奮鬥了二、三十年,怎也沒想過,將公司生意轉移到了大陸才二年,就賺到了在台灣奮鬥多年的成果,讓他索性也把兒子帶了過去,如今,兒子也在當地落地生根了,不對稱人口懸殊,造就了此番令人難以想像的落差,這可以說是許多台商為何會想西進的主要原因,甚至不惜割捨曾在台灣的種種一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ming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