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個封裝廠產能的計算是以WIREBOND機台為計算單位,
筆者待的廠因為客戶大多是消費性電子應用居多,
所以WIREBOND機台快六百台,說大不大,說小也不小,
如上一篇所提到,研磨是封裝廠的第一個製程,
那誰來決定優先作業順序呢?
當然就由需求來決定了,而DIEBOND正是研磨的後一製程,
當DIEBOND機台需要作業或接貨,
則從WIP報表去查詢現階段最短出貨週期的產品為何?
是否已有相同或類似的產品已作業中?
為何要這麼區別呢?
千萬別忘了,「最少的變動,最大的產能」,
相同的產品不僅可以減少改機時不必要的時間浪費,
也可以省下各種耗材的成本,如:銀膠,
而類似的產品則可以加快改機的效率進而節省時間上的耗損,
如:同WAFER SIZE,DIE SIZE,
以上都談了已效率為前提的導向,
我想會有人想問,那如何知道產品的相異性呢?
一般公司都會有WIP REPORT,原則上都會帶出些許產品規格,
如:DIE SIZE;而相同客戶因產品別都會有些許相同但又有些許差異,
這點就要用靠經驗去排貨了,
如筆者遇到CPRESS這家客戶的產品,真的是少量多樣,
多到如果不適時的去安排上貨順序,光改機的頻率將可能延遲出貨,
不過;要問我什麼是快佳的排貨順序,
我想我也說不出一個絕對方法,
因為;有時訂了一個出貨目標,要如何MARCH?要如何ON TIME?
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的方程式,
大目標的完成將可能造成小客戶的遲延,
或許有的企業會要求百分百達成率吧,
但筆者待的是以消費性電子為主的廠區,
客戶有台積電/SONY/ATI/AMD/INTEL等,
誰為先誰為後我想應該是不需特別去解釋了,

「生管」的技巧在那呢?

就是把貨出掉,如期出掉,
然而又要能兼顧插件的急貨,
有時真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ming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