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台灣是一個半導體晶圓代工與中下游製造生產重鎮,
而我由一個完全不同科系的社會新鮮人進入到這個中間製程,
也就是封裝製造業,
誠如書中介紹的晶圓製造→封裝→測試這三個生程流程,
一家公司為了讓生產的品質與穩定度能達到一定的水準,
會訂定不少SOP動作來做規範,
它的製定本義是難以變動,但因產品的變更或多或少都會增加部份流程,
就我接觸的封裝廠,不同的晶圓厚度也有不同的下游製程,
諸如晶圓厚度低於5~7mils,或許就需要多一個拋光製程,
而晶圓還有尺寸的問題,不同的尺寸當然就需要適當的轉換或用不同的機台,
另外還有為了下一個製程的作業方式,
需要看是不是採用銀膠或film膠,
當然這還有分是採用那個品牌與不同厚度的膠膜,
大概說明這類的作業流程以利下面我所要談的「生管」,

「生管」其全名為「生產管理」,
順著做就好啦,為何要有生管呢?
不是採先進先出,就不會影響出貨嗎?
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,但卻不是這麼容易的,
就如上面所提到的,每個產品都有其被定義的SOP,
在有差異性的情況下且硬體設備是固定情形下,
同樣的作業流程的產品也會被分類在一起,
這樣可以避免因不同流程所需要變更而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,
充份利用已知的調整與效率提升是生管存在的必要,
例如:甲產品於12/1日進貨,出貨時間為12/7日,
   乙產品於12/2日進貨,出貨時間為12/8日,
   丙產品於12/3日進貨,出貨時間為12/7日,

1.假設甲產品與丙產品為類似產品且生產流程相同,那當然會先將甲/丙產品排入優先順序。
2.假設甲產品與乙產品為類似產品且生產流程相同,按進貨日期先後,應當是甲
 →乙→丙,但丙的出貨日期卻和甲相同,若整體生產流程在可預期的情形且不 
 影響出貨下,原則上是不做變動的,反之則就必需調整。
3.在甲/乙產品都已開始作業時,丙產品的進貨,且丙產品的生產流程繁鎖,這 
 時就必需考慮甲/乙產品的出貨是否能如期出貨,若時間上允許,丙產品可能
 就會被提前安插為第一順位作業了。
上述三點僅是簡單的推論,在我所工作的封裝廠區產品有DOFU(大豆與小豆),其中又分為單層、雙層、多層、MCM等,多樣化的產品種類造就了各種不同的作業分式,其中為了提高良率的改善因牽涉太廣,這裏就不多做舉例,一個生產要對產品作業的流程、種類、機台效率等要有一定的認知,當然交貨的日期是一定要如期出貨的。

再來談及機台效率,筆者曾經到過一家公司面試,該經理出了一個題目給我,內容是若一家公司每日產出為1000K,但因為旺季到來,訂單大增造成每日必需產出1200K,該如何如期出貨呢?我記得我回答是先看是否有可以壓後出貨的客戶,因為客戶絕不可能僅有一家,必要時適時的犧牲小客戶的出貨日期,來滿足大客戶全部的出貨量,然而我馬上就被該經理打槍了,因為他的觀點是充份利用全部的機台,把某些閒置的機台改機完全使用來生產,或許環境的不同,我所工作的廠,早就是全部利用且滿單的情形了,所以;我無法理解該經理充份利用的道理,我內心也想了一下,題目出的太模糊,彼此認知有落差,而結果也如預期的,我被淘汰了,但我並不覺得回答有誤,只能說「生管」太深奧了,沒做過沒遇過,光說是非常難得知什麼叫「最佳決策」吧。

接下來談種類,有時呀,我們都只算產能可以做幾K,合理的產能就是這麼多,才不管種類有何不同呢,但別忘了種類的落差是會影響製程的,製程不同的產品怎可以歸為同一類呢?適時的往生產線走走可以有利於得知產品的差異性,大小的不同、厚薄的不同、層次的不同、膠種的差異、是否有特殊作業,這麼多的不同都會影響產出,機台需因產品而做調整,越多的調整將導致機台無形中浪費更多的時間,造成機台作業時間比率變低,這些差異性都需要很清楚的明白產品種類不同而有所改變,絕非一成不變的,況非在消費性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下,新產品的開發將是當一個「生管」更需要去了解產品不同的地方為何,如此在生產安排下才能更得心應手。

「生管」到底難不難?我不知道,我只知一套做法絕無法符合整體效益,最少的變動,就是一個當「生管」必要考量的,在有限的機台,有限的時間,有限的人力下,創造符合生產效能的策略,就是一個「生管」所必需要去做的,沒有絕對值,只有最大值,為何這麼說呢?請大家省思一個問題,在全球競爭下,每個工廠大都是全天候製造了,人會老,當然機器也會折舊,可以一直用同一個生產效率去換算嗎?這才是「生管」存在的重要性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ming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