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不知有沒有人愛玩三國誌系列的遊戲,
在三國誌V(KOEI公司產品),筆者曾以孔融挖角到趙雲,
而以單挑守城或破敵略奪天下,
當然現實是不可以如此簡單的啦,
但光這點就讓人把趙雲當成不可一世的強將,
雖沒有三英戰呂布的名氣高,
也沒有人中呂布之稱號相佐,
但在曹操惜才下,趙雲在長板坡也立下了可敬的名氣,
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內,也並列在蜀國五虎將之中,
且被排於關、張二人之後,
然而此僅為排名先後,但官位卻是子龍最末,
或許當時的階級制度還是會將人區分出來,
另關、張因與劉備三人結義共打江山而分當第一與其次官職,
故子龍也因此敬陪末座,
但子龍一身對蜀國與興漢的忠誠卻沒因此而有所變化,
從劉備欲報弟仇到敗走白帝城,
子龍一直都以私情是小,國家為大觀點勇於建言,
但不管為何,在三國演義中,
子龍還真的很少被獨自授於親征的統帥之命,
往往都是先鋒之職,
這點也讓人想到子龍未被重用的感覺,
不過每每劉備需要人當護衛時,卻都要子龍相隨,
總讓人有種「子龍雖得其時,不得其主呀。」
或許子龍若不仕蜀,也許更能被於以重任吧,

而本片就以子龍於建興四年與韓德五將同督軍夏候楙之役為主,
劇中把夏候楙換成了虛設的角色-曹嬰,
故事也如演義中所著,因年過七十而未被派於出征,
所以子龍親自上前要求出陣做為此故事的重心,
這一役陪同前往的則為關、張二人後裔,

在初與魏將先鋒韓德交手,子龍就力挑其四子,
這一戰的奏捷就讓人方信當年當陽長板英雄的傳言果並非浪得虛名,
也讓魏軍氣勢大減,
然而也許人總有不服老的一股雄心壯志,
總想再為國家立點什麼功勞而一時大意被圍,
故事中的子龍在被圍困於鳳嗚山時,
回想起自己的成名的第一戰也在此地,
沒想到最後也將在此劃下句點,
常勝之名是子龍被外人所賦與的頭銜,
而在最後決一死戰時,
常勝這個頭銜到底是什麼?其實子龍早就不在乎了,

雖然劇末的結局留了一個遺憾,
不過;本劇看起來有點像在做趙子龍的回憶錄,
當然劇情中也穿插了不少迫力感十足的戰爭場面,
且因為子龍單騎救主,所以劇中也就表現出那種以一擋百的劇情,
還有劇中也有連弩這類兵器的演出,
縱然這不是一個很有三國全史的電影,
可是說起來也算是把趙子龍這人物的重點時劇呈現了出來,
當然啦,劇情也會被修改成可以連貫的演出,
所以開場白就有點和史實出入,
子龍的發跡始於公孫贊,而非劉備的義勇軍召募,
本片給了我一個對子龍不同的觀點,
再猛的將軍,再強的勇者,一定非要戰死沙場才算光榮嗎?

「憶昔常山趙子龍,年登七建奇功,獨誅四將來衝陣,猶似當陽救主雄。」


官方網站:三國之見龍卸甲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ming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